close

  文/劉冬燕(山東行知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培訓部主任、二級心理咨詢師)
  孔屏(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)
  開學已有兩個多月了,我們不斷接到中小學生家長的咨詢電話。這些家長都表現得很焦慮,傾訴自己的孩子學習勁頭沒有了,不願上學了!學夠了!有的甚至逃學在家,除了看電視、上網,就是睡覺……家長心中著急而又無可奈何,搞不清楚孩子為什麼不願學習了,做父母的又存在哪些教育或引導不當的地方?
  書本上的ABC折斷了孩子想象的翅膀
  想一下,一個孩子初涉世事時他們最常說的就是:這是什麼?這是為什麼?兒童的天性是好學好問的,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學習的熱情。實際上這種好奇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“幼芽”,且這株幼芽十分嬌嫩、脆弱。如果能得到精心保護,科學地為之“施肥澆水”、“除草滅蟲”,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;如果保護不當,就會使之遭到摧殘,甚至被扼殺。
  在成長的過程中,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失去了探索的精神,失去了學習的熱情,甚至對生活都失去了興趣?
  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,其中說到,1968年,美國內華達州有一位叫伊迪絲的三歲小女孩告訴媽媽,她認識禮品盒上“OPEN”的第一個字母“O”。這位媽媽非常吃驚,問她怎麼認識的,伊迪絲說:“薇拉小姐教的。”
  這位母親表揚了女兒之後,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,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象力,因為她女兒在認識“O”之前,能把“O”說成是蘋果、太陽、足球、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,然而自從勞拉三世幼兒園教她識讀了26個字母,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。她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後果負責,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一萬美元。
  三個月後,此案在內華達州立法院開庭,最後的結果出人意料,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,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所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。她說: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,在一家公園裡見過這麼兩隻天鵝,一隻被剪去左邊的翅膀,一隻完好無損。折翅天鵝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里,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。當時我非常不解,問那裡的管理人員。他們解釋說,折翅天鵝無法保持身體平衡,飛起後就會掉下來;小水塘里的天鵝,雖然翅膀完好,但起飛時會因為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,而只能老實地獃在水裡。當時我非常震驚,震驚於東方的聰明和智慧。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,為兩隻天鵝感到悲哀。今天,我為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,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勞拉幼兒園的一隻天鵝。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隻翅膀,一隻幻想的翅膀,他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,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。
  孩子認知發展的動力是好奇心,維持孩子對存在的事物感興趣,最關鍵的是允許他自己琢磨,不要過快地把結論告訴他。而在中國,很多孩子很早便學會了寫字、算數、背詩。然而,上了小學以後,那些所謂開竅極早的孩子並沒有變得很優秀很出色。這種“填鴨”式的學習,剝奪了孩子探索體驗的機會,也消磨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,很多孩子在求學路上便出現了逃學、厭學的情況。
  也有不少家長,惟恐孩子學習不好,總是不斷地在孩子的學習上加碼,導致孩子絲毫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,甚至感受到學習的壓力,認為學習是痛苦的。試想,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,一個孩子在校學習的時間長達15年之久,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感受不到樂趣,那孩子的學習生活將變得多麼難熬啊!其實,保護孩子的學習熱情,遠比讓孩子多學習點知識重要得多。那麼,家長如何才能保護孩子的學習熱情呢?
  幫助孩子找回學習的熱情
  ●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:我們知道,有了需要才能產生動機,有了動機才能產生行為。一個孩子之所以學習不好,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孩子的學習需要和動機。
  一個孩子不愛學習特別愛玩槍,更愛玩網絡殺人游戲。
  父子倆進行了這樣的對話:
  父親:“你這麼愛玩槍,將來準能當個軍事家。”
  孩子聽了高興極了,說:“你知道我為什麼愛玩槍,我就是想當個軍事家。我要用智慧打仗,準能百戰百勝,我要發明武器,讓子彈能拐彎,追著敵人跑。”
  孩子正在吹牛的時候,父親說:“將來你考不上軍事院校,我想這個軍事家的理想可就吹了。”孩子問為什麼。父親說:“現在的軍事家可不是當年的土八路了,都要軍事院校畢業。”話到此為止,孩子會明白,要當軍事家,現在就得好好學習。
  所以,作為家長,只有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,才能讓孩子以持久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。
  ●提高孩子的意志品質:20世紀60年代,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·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“延遲滿足”的實驗,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。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,讓他們每個人單獨獃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,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孩子愛吃的東西——棉花糖、曲奇或是餅干棒。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,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。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,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。對這些孩子來說,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。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,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——踢桌子,拉自己的辮子,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。結果,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。“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,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,半分鐘後按了鈴”。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,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,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。實驗人員又對這批孩子在14歲和在進入工作崗位後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,發現晚吃糖的孩子數學和語文成績比早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120分,而且意志堅強,經得起困難和挫折,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  家長可以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實驗,不斷提高孩子的意志力。比如孩子出去玩累了,不想走了,你不要馬上讓孩子休息,而是告訴孩子,如果你再堅持走50步,那麼你就是一個善於挑戰自己的勇士;再比如帶孩子去爬山,半路上孩子口渴了,可以要求孩子堅持一下,等爬到山頂上再喝,在山頂一邊喝著水,一邊欣賞腳下的山色,內心裡會產生一種勝利的喜悅等等,辦法很多。如果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到了,別忘了立即祝賀孩子,並且由衷地誇獎孩子。
  ●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,讓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進步: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不願意學習。其實,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學習,是孩子長期從學習中沒有得到成功感而放棄了努力。所以,家長一開始一定要把孩子的目標訂得低一點,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,讓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功,以不斷體驗到“成功”的愉快情緒。
  ●多鼓勵和肯定孩子,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:心理學研究發現,一個經常得到家長鼓勵和肯定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更有自信。比如,孩子考了倒數第一,他是多麼需要家長的鼓勵啊!家長完全可以告訴孩子:“孩子,考倒數第一隻能說你暫時落後於班裡的其他同學,但是,你知道嗎?今後的路上你只有前進沒有後退了,下決心在下一次考試中超過你前面的三個同學!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!”這樣,孩子會受到莫大的鼓舞,他會用加倍的努力來回報家長對他的理解和肯定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孩子的學習熱情哪去了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jrcgxz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